选手怎么挑?人才怎么管? |
本站网址:http://cnefu.cn 发布日期:2012年7月17日 浏览次数: |
7月1日,第21届“真维斯杯”大赛初评在北京798艺术中心举行。这是大赛走过20年整数关口之后第一次上路,也是李当岐当选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之后第一次担纲裁判长,同时也是祁刚以真维斯杯设计精英会总会会长身份建议大赛主题突出色彩概念之后的第一轮检验。此次初评备受外界关注不在话下。 本届大赛征稿数量稳步攀升至6775份,比上届增长3%,稳居国内各类设计大赛之首。如果说规模增长是在预期之内,那么参赛作品特别是入围作品的色彩驾驭能力则成为当之无愧的看点,而由大赛触发的人才选拔机制和管理模式更是发人深省。 院校和选手需要淡定 参与多届“真维斯杯”大赛,如今再次坐在评委席上的李当岐,身份有了很大变化,然而深厚的学院背景终究让他在评价大赛时更愿意聚焦人才话题。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大赛都按服装品种来区分,但还是有很多大赛定位不甚清晰。“除了拿女装去参加男装大赛、童装参加内衣大赛这种低级错误,其他的参赛作品基本都能随意串场。”李当岐用一贯的幽默剖析目前大赛市场的尴尬,“试想一个选手捧着一个作品嗑所有大赛,首先在考验他对某一特定类型作品的理解上就已经失去了标准。” 每到大赛启动季,学校便为了在各类比赛中作出选择大费周章。毕竟许多大赛的决赛备战环节都和学校的毕业设计撞在一起,是否值得单独拎出精力来做这件事,的确需要好好掂掇。有的学校甚至把参加大赛作为毕业设计的一部分,就更需要反复斟酌。 眼下大赛为了吸引注意力纷纷提高奖金额度,一段时间内或许能达到争取稿源的目的,但可持续性并不强。经过时间的沉淀,大赛真正的影响力还是会直接决定其规模。作为裁判长的李当岐认为,大赛宗旨是选拔人才,靠奖金筹码博出位只会把大赛引入歧途。 大赛的稳扎稳打实际上也是出于人才战略的稳妥。大家都在埋怨成才难、成才慢,可是首先要对“成才”有正确的认识。从一个大奖胜出只能说明在这个项目上有驾驭能力,不代表可以揠苗助长、一夜成名,若不脚踏实地历练,爬得越高摔得越狠。 色彩和面料暂时让步 早在两年前,李当岐就提出“大赛主题精准化”的观点,如今回过头来检验仍不尽如人意。本来大赛定位就存在混淆,再加上主题太过宽泛,更让参赛者和评审者难以把控。好比点菜的时候说“随便”还不如具体表明想吃什么更容易满足。 本届“真维斯杯”大赛主题大打“炫”字招牌,这个由祁刚最早倡导的概念本意是呼吁选手绕过单调的黑白灰而改走色彩路线,方向虽准却也点中了选手的“死穴”。 综观此次参赛作品,真正以色彩入围的并不算多。评委们会在第一时间留意那些刻意运用色彩的作品,但无奈服装设计最终要看的是整体把握能力,在色彩运用技巧不高明和把黑白灰玩出高级感觉之间,评委最终倾向于选择后者。 “基本上现在能够画出来的外型,别人都已经做过了,唯有面料和颜色还能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效果。”在邓达智看来,这两点是最考验设计师品位的,所以初出茅庐的选手一般很难做到,“如果黑白灰冲破了以往格式,细节上彰显创新,仍然不失为佳作。” 不可否认,在主题中灌入运用色彩的限定条件的确逼出了一些不同以往的作品。记者注意到,邓达智在评判作品的间隙时常写写画画,据说就是因为看到触动灵感的元素有感而发。祁刚也表示:“评审时不会专门局限于色彩丰富的作品,毕竟对色彩驾轻就熟的选手少之又少,这个概念还需要一段时间消化,眼下不得不暂时做一些妥协和让步。” 明星和名校不必迷信 分别在内地和香港设计界属白金级别的祁刚和邓达智眼下有一个共通点:潜心做零售品牌而不沾明星定制。名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别人的光环对他们来讲只是负累。在潜心运作品牌工作室的过程中,他们对于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管理者的独见。 不迷信地域和名校是首要的一条。在邓达智看来,即使被奉为时装教育圣殿的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在加里亚诺、Mcqueen之后一直没有大人物产生,特别是最近几年在培养杰出人才方面更是乏善可陈。在他的广州工作室里,招收的全是内地毕业生,其中有3人已经在公司就职近10年,他们对内地的人际氛围很熟悉,有较强的归属感。 以往熟人推荐常常是工作室招聘的主要途径,如今这一条也被祁刚否定了。他认为,服务过其他品牌的设计师已经大体形成套数,再想灌输新的管理理念和品牌思想就得费些力气,因此工作室更愿招收新毕业的学生,好比一张白纸容易描画。 然而新人的不确定性着实令人头疼。一种是能力的不确定。邓达智说,内地学生玩电脑很在行,但做创意就稍微逊色,如果不给出一个明确的方向,就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不少人熬到第3年就放弃了。另一种是心性的不确定。刚刚痛失爱将的祁刚对此深有感触,原本培养许久刚要挑大梁的设计师忽然提出去美国深造,培养成本的流失都不是主要问题,到哪里补上这个亏空更为迫切。 如此这般,面试的过关斩将显得格外重要。一些公司因为怀疑面试设计并非出自本人之手,一定要坚持现场命题;经住考验被录取的学生再拿1~2个月观察他是否有诚意待下去;几轮测试之后真正留用的才会考虑提供实际的培训和工作机会。 就业本是市场化行为,但目前的情形是:优秀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人才紧缺的企业苦于招不到合适的人。“如果设计师协会搞一个大型招聘会,我肯定来参加,相信很多人都会来。”祁刚的一句玩笑话会不会就是一个绝好的思路? |